供应链机遇日益显现
医疗卫生组织有时没有及时认识到改善供应链的重要性。例如,比起库存过多或需求预测偏离,一些制造商更关心如何保持充足的供货。许多医院在财力和人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势必只能重点关注患者护理,而无暇顾及从药店到患者的药物和医疗器械的流程追踪管理。
医疗卫生领导者们现在开始意识到对供应链稍作改动就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护理,释放人力和财务资源
促进预测和研发等其它领域的发展。
尽管如此,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卓越供应链的征程才刚刚开始。事实上,从某种程度而言,医疗卫生行
业在商业成熟度方面比零售业落后 30 年。以下业绩指标很说明问题:
- 制药公司平均拥有 7 个月的库存量,而整个价值链直至患者拥有大约 9-10 个月的库存量,比许多
消费品细分行业的库存多出两到三倍。 - 制药公司的报废成本占到了药品成本的 3-4%,有些更是高达 6-8%。假设下游另有 1-2% 的报废成本,药品的报废占到了产品成本的 4-6%,与新鲜产品(如乳制品)大致相同。但牛奶的保质期仅 2 周;大多数药品的保质期为 2 年甚至更长。
- 制药公司还面临着服务上的挑战。客户服务水平有时会低至 93%——远低于许多零售公司可以接
受的水平。
“我们看到了一些新兴市场的发展机遇。但要在那些市场中获取丰厚利润,我们还需要更为流畅的供应链。”
情况似乎正在发生变化。在与客户的合作中以及在行业论坛上,我们一直在与领先企业的供应链高管和高层探讨供应链问题。他们几乎全都同意,供应链改善是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即便不是整个组织的重点,至少是运营部门的重点。他们大都同意,供应链将变得更加重要,并渴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越来越多的企业高管将供应链视为至关重要的跨职能议题,通过供应链可助推商业职能和客户关系,极大提升财务收入和净利润。他们认识到要实现变革实属不易,尤其是在当前充满挑战的经济形势之下。
我们今年采访的供应链主管和首席执行官表示了三大担忧:
- 产品激增和地域扩张导致复杂性日益加大;
- 日益严格的监管审查和越来越多的质量问题;
- 信息技术挑战,包括缺乏系统集成和互操作性,重大信息技术项目开展不力。
全球化使得市场复杂度提高
在新兴市场中,机遇比比皆是,但要抓住机遇却面临重重挑战。据预测,印度和中国的制药市场未来5 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 17%,两国的医疗器械的增速分别为 11% 和 22% 2 ,远远超出整体区域贸易收支的增长。过去 10 年里,医疗器械和药品贸易流的平均增速至少是制造业贸易收支的两倍 3 。
全球制造商正摩拳擦掌,希望从中分得一杯羹,但其中许多制造商需要大幅降低价格点。高效的供应链是从新兴市场获利的关键,尤其是当产品和包装变得更加复杂之时。麦肯锡对标研究表明,就制药公司而言,每条包装线的 SKU(库存单位)数量在过去 3 到 5 年间的增长率超过了 50%。对于医疗器械,我们尚无类似的对标,但支架和其他药械组合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提高了复杂度。
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整个行业、乃至全世界都越来越关注质量。据报道,在美国医疗器械行业中,2001 年到 2009 年间因严重不良事件而遭到伤害的患者数量每年以 17% 的速度增长,2009 年甚至高达 28,000 人;从 2003 年到2009 年的医疗器械召回事件数量每年增长 6%,在 2009 年超过 700 起 。
药品召回的增速更甚:从 2005 年到 2011 年每年以 26% 的速度增长,现在每年的召回事件超过 1000起 。随着安全事件频发,对安全问题的监管审查自然也更加严格: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 2005 年向制药公司发出 18 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为 GMP)警告函,而在 2011 年发出了 53 份——增长了近两倍。监管机构的响应次数也相应增加: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 4 个月的检验时间内发出警告函的比例从 14% 上升至 26%。
一些医疗卫生组织已经通过提高其召回流程的效率或效力来应对频繁的召回事件,但许多召回仍需要数百小时人工劳动,而且依旧无法彻底清理库存中所有相关批次产品或找到所有涉事的患者。
随着付款方转向不同的报销模式,相关企业面对更大的改进压力。届时最受影响的将是提供方,他们的收入流将从按服务计费变为按人计费模式或者其他风险共担的协议形式。如果这些提供方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药品、医疗器械和产品对患者预后的积极影响,且能够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护理安全性和质量,那么在这些支付模式下也能发展壮大。针对医疗卫生产品从工厂到患者的标准化识别和自动化追踪有助于将上述期望变成现实。
“我们看到召回事件数量激增,对患者的伤害也愈发严重。但我们却没有看到召回流程有任何重大改进。”
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的要求五花八门且可能价格不菲
世界各地的监管机构正在制定新的供应链要求,以避免患者使用不合格、有缺陷的产品和更逼真的假药,尤其是药品方面,但医疗器械的境况也令人堪忧。制药公司被要求对每个销售单元添加唯一标识以实现产品序列化,这通常需要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具备全新能力并进行大量投资。
现在,包括中国、印度(仅出口)和土耳其等一些市场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而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许多其他主要市场将争先仿效。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可能采用电子谱系(E-Pedigree),而欧盟成员国可能遵照欧盟《伪造药品指令》批准药品认证体系。最近对某全球制药公司的研究表明,到 2017 年,其70% 的销售将会受到这些新法规的制约。
各个国家新启用的规定并不相同。一些主管部门寄希望于 GS1 标准化条码和产品标识(例如GTIN),另一些则已经或正在建立不同的系统,以保护供应链。欧盟可能正考虑仅在零售药店配药点进行药品序列化和药物认证。
虽然这些规则可能基于统一的国际标准,但在世界各地却大为不同,这为全球制造商带来复杂的新挑战,并增加价值链中每一个环节的成本。从长远来看,各地采用不同的规则可能并不可行。我们的分析表明,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的成本明显低于两组国际标准,远低于三组或以上的国际标准。
“要将各类数据串联起来是一项极其繁杂的工作;每次做计划的时候,人们都要花数周的时间协调整合各地数据……令人心烦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