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条码在普及移动支付上功不可没
监管部门和移动支付平台应该一起努力,为消费者创造一个安全诚信的消费环境,为小微型商家开拓发展空间。
最近有消息称,下月起扫码支付要限额了,每天最高500元,很多人开始担心500元的额度够不够用的问题。现在的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出门坐车、购物、吃饭基本上都在手机上完成,就连菜市场,也都是移动支付了,500元的限额看起来的确有点捉襟见肘。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按照央行的新规,500元限的是静态扫码支付,我们常见的路边摊、菜市、杂货店等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就属于静态条码,我们买完东西付款时,出示付款码供收银员来扫的则属于动态条码。若使用静态扫码支付,同一客户,不管是银行还是支付机构,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将限制在500元以内。但是,使用动态扫码支付的最高不限额。
一般情况下,静态支付多用于小本生意,而正规一点的商家则多开通的是动态支付,这是因为静态支付多走转账的方式,既然数额小,简便是最重要的,你让一个小摊贩也去开通可以绑定信用卡的动态支付,还要在微薄的利润之外再承担手续费,这不现实,也不是合理的解决办法。
500元的限额用于大额开支当然是不够的,但用于买买菜,买点小杂货已经是绰绰有余了。而且,500元不够,有条件的可以使用动态支付,再不够使用现金,谁也没有权利干涉,对个人生活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央行新规的本意也不是为了限制移动支付,而是出于安全的考虑。静态扫码因为风险防范级别比较低,屡屡发生一些安全问题,比如静态条码易被篡改或编造,易携带木马或病毒,真伪难辨,导致支付风险较高。没有人希望自己贴出来的二维码被人掉了包,也没有人希望自己扫的二维码居然藏有病毒。限额500元也就意味着遇到问题时,及时止损,将损失控制在500元以内。
安全始终是移动支付最核心的问题,它比便捷更重要。相反,监管部门的介入管理有利于移动支付行业更规范地发展。央行出台的新规其实也是给静态扫码支付开绿灯,是对民间金融创新能力的肯定。
当然,也要客观对待安全问题,传统信用卡也经常会发生被盗刷、非法套现的事,是不是也要限呢?可见,安全也不是绝对的。限肯定不是最好的管理办法,能不限是最好的,不限额又能解决问题无疑是最理想的,这有赖于移动支付技术本身的进步,也有赖于监管能力的提升。
其实技术上的进步已经显现出来,比如现在的静态扫码,已经进化出语音提醒功能,你这边付了多少钱,那边收到钱的声音马上冒了出来,不需要人工去核实。还有真假问题,我们现在扫静态条码,出来的往往是个人财号,有些名字甚至是差不多的,经常有怕转错人的感觉,担心扫的不是本人,也担心输错金额导致不必要的麻烦,那么技术在这一方面能否改进一下?静态条码本身也需要不断进化,以实现有效监管、安全与便捷等功能的完美结合。
静态条码在普及移动支付上功不可没,监管部门和移动支付平台应该一起努力,为消费者创造一个安全诚信的消费环境,为小微型商家开拓发展空间。
什么是静态条码和动态条码?有什么不同?
手机支付方便了日常生活,随时随地就可以拿出手机通过扫码支付,完成交易。但是通过扫码支付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以新出台的条码支付规定,使用静态条码支付时,单日交易金额不超过500元,那么什么是静态条码?
- 静态条码就是长期不变有效的条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便利店,烟店,甚至是流动车,地摊,出租车上等都贴有这种静态条码,只要拿出手机扫码一下就可以完成支付交易。
- 静态密码存在着很大风险性。比如容易被不法分子伪造覆盖,换成自己的收款条码。或者通过截屏,偷怕等手段盗取支付凭证等。
- 动态条码是指在使用条码收付款时,手机电子屏上的动态条码。动态条码是更新的,不容易被替换盗用。比如让商家扫描我们的条码支付形式,就是动态条码。
- 动态条码具有风险防范能力,除了条码的定时更新,还包括采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验证交易。
- 新条码支付规定,也对动态条码支付单日交易有限额规定。根据交易验证方式的风险防范能力,交易限额分别为,自主约定,5000,1000,三个等级。主要是加强条码支付的安全性。
- 所以我们平时用静态扫码支付的时候,一定要警惕防范风险,最好还是使用动态扫码交易,比较安全!